(1)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
①生态环境影响
本工程评价范围内无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保护红线等生态敏感区,距离生态保护红线约16千米(准噶尔盆地南缘土地沙化防控与防风固沙生态保护红线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金丝滩国家沙漠公园);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占地影响,项目永久占地面积3.4060公顷,临时占地面积20.7600公顷,受影响的永久占地类型主要为灌木林地、其他草地、盐碱地等未利用地。本工程涉及公益林,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施工。由于区域植被类型单一,且工程造成的生物量损失较小,不会造成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下降。项目在采取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后,生态环境影响可接受。
②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期严格控制占地面积;通过统筹利用现有道路、严格限定施工作业带宽度、加强挖填施工管理等控制占地影响范围,减少工程临时占地和地表开挖造成的不利影响;施工土方全部用于管沟回填和平整,堆存过程中使用防尘网,定期洒水抑尘,严禁随意堆置;加强施工期宣传教育,严禁施工人员猎杀野生保护动物;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施工现场,做好施工场地的恢复工作,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以利于植被自然恢复。运营期加强设备、管线及井场的管理和检查,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管线上方设置标志,以防附近的各类施工活动对管线的破坏。参照《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DZ/T0317-2018)等相关要求,制定完善的油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并严格落实。项目占地应依法取得相关手续,对占用土地进行生态恢复和补偿。
(2)大气环境影响及污染防治措施
①大气环境影响
施工期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主要来自钻井期柴油机废气、施工运输车辆尾气和施工扬尘等。通过类比春风油田同类钻井井场,钻井井场周围大气环境质量良好。施工期污染属于阶段性局部影响,随施工结束而逐渐消失。运营期的大气污染源主要是油气集输过程中的烃类无组织挥发。由预测结果可知,井场非甲烷总烃最大落地浓度占标率小于10%,最大落地浓度出现在下风向27米处,下风向各处非甲烷总烃的浓度均满足《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39728-2020)中企业边界污染物控制要求。
②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加强施工期施工扬尘、燃油废气等的管控,通过采取车辆减速、物料完全遮盖、洒水降尘、合理安排施工等方式有效抑制施工扬尘。运营期油气开采与集输应采用密闭工艺,并对管线、设备、阀门等进行定期检查、检修,控制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确保非甲烷总烃无组织排放厂界浓度满足《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39728-2020)中限值要求。
(3)水环境影响及污染防治措施
①水环境影响
施工期废水不外排。运营期水环境影响主要为采出水和井下作业废水。采出水随原油混输至1#增压站三相分离,分出部分采出水供排61块掺水集输流程回用,其余采出水随原油混输至春风二号联合站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达到《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指标技术要求及分析方法》(SY/T 5329-2022)标准后回注地层。井下作业废水自带回收罐回收作业废水,之后拉运至春风二号联合站的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达标后回注。正常工况本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较小;在非正常状况下,在及时采取水污染应急控制措施后,本项目对水环境的影响属可接受范围。
②水污染防治措施
运营期按照“源头控制、分区防控、污染监控、应急响应”原则采取措施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采取先进成熟可靠工艺,源头降低地下水污染风险,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定期开展地下水水质监测,发现防渗功能下降,应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减少对项目区域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4)声环境影响影响及噪声防治措施
①声环境影响
施工期管线敷设、地面工程及钻井机械和施工车辆等是主要的噪声源,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属于可接受范围。运营期噪声源主要为各类生产机泵噪声,以及修井时井下作业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周期较长,贯穿于整个生产期。经预测,本工程井场厂界噪声值均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限值要求,且周边无声环境敏感点,因此工程实施后不会对周围声环境产生明显不利影响。
②噪声防治措施
运营期选用低噪声设备,采取基础减振、定期保养机械设备、高噪声设备降噪处理等措施,确保厂界噪声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声环境功能区环境噪声排放限值要求。
(5)固废污染防治措施
本工程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应优先回收综合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按照相关要求分类处置,不得随意倾倒、堆存。本工程产生的危险废物须交由具有相应危废处置资质和能力的单位处置。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运输须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危险废物收集 贮存 运输技术规范》(HJ2025-2012)和《危险废物转移管理办法》等要求,同时将相关资料存档备查。
(6)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及保护措施
①土壤环境影响
施工期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主要为人为扰动、车辆行驶和机械施工、各种废弃物污染影响;运营期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主要分为污染影响和生态影响。本项目采用密闭集输的生产方式,正常工况下无废水及固废等污染物外排,不会造成土壤环境污染。非正常工况下如果发生井喷及管线泄漏等事故,泄漏的原油会对土壤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泄漏的石油覆盖于地表可使土壤透气性下降、土壤理化性状发生变化。泄漏的油品如果进入土壤,从而使土壤质地、结构发生改变,影响到土地功能,进而影响地表植被的生长。根据环境风险分析可知,本项目风险潜势很低,发生泄漏事故的可能性很小,在做好源头控制、过程防控等措施的前提下,可避免工程项目实施对土壤环境产生污染影响。
②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加强管线内的压力、流量传感器检修维护,保障发生管线阀门连接处泄漏及时切断阀门,减少泄漏量;加强日常巡检监管工作,出现泄漏情况能及时发现;加强法兰、阀门连接处腐蚀情况记录管理,避免因老化、腐蚀导致泄漏情况发生。严格执行地下水章节分区防控措施要求。制定跟踪监测计划,发生事故泄漏时对井口区及集输管线铺设范围可能影响区域进行跟踪监测。
(7)环境风险影响及防范措施
本工程所涉及的危险物质包括原油、天然气,主要风险单元为密闭集输单元,可能发生的风险事故包括井场事故、管线泄漏。原油发生泄漏时,对土壤、植被、地下水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发生事故后,在严格落实本工程提出的风险防范措施的前提下,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影响;当泄漏事故发生时,及时、彻底清除泄漏油品、被污染的土壤,污染物不会进入地下水中,对地下水水质没有不良影响。做好事故风险防范措施,将事故发生概率减少到最低。建设单位须及时将本项目纳入油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更新。综上所述,本工程环境风险程度属于可以防控的。
建立健全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岗位责任制;修订完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将本工程环境风险纳入现有环境风险应急管理范围内,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作业管理,遵守钻井、井下作业安全规定,按照技术规范和管理要求安装防喷器和控制装置,设置禁止烟火标识,选用防爆设备,避免安全及环境问题;加强对管线、阀门等重点部位的检查,及时更换具有安全隐患的管线和设备;配备必要安全、消防、检测设备设施并合理布置;加强对重点区域的防渗措施,按照标准建立地下水、土壤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定期开展监测,对地下水和土壤环境污染隐患做到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