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代尔昆代水库建成后,向淖毛湖区域补水359.57万m³,解决淖毛湖镇缺水季节218万m³的人畜饮水和141.57万m³的公益林灌溉缺水问题,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工程建设可提高和改善伊吾县淖毛湖区域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条件,有利于维护边疆稳定和长治久安。
2.水文情势影响及拟采取的环保措施
本工程截流后,施工导流期河道来水由河床及导流洞下泄,工程施工期间对下游河段水文情势基本无影响。针对可研阶段提出的按月均天然流量的10%下泄生态流量,年下泄生态水量83.44万m³,不完全符合流域综合规划环评要求;本次工程生态下泄流量按照代尔昆代流域综合规划环评要求进行,结合流域生态环境特征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优化水资源配置,增加坝址处下泄的生态水量,使其年下泄生态水量不少于124.13万m³,运行期代尔昆代水库坝址断面下泄生态流量少水期(1~5月、10~12月)下泄生态流量不低于多年平均流量的10%;6月、9月下泄生态流量不低于多年平均流量的19%;汛期7月、8月下泄生态流量不低于多年平均流量的30%,后期,在淖毛湖区域工业用水有替代水源或通过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灌溉节水效率后,适当减少代尔昆代水库向淖毛湖区域供水,继续增加下泄河道生态水量,使6月、9月下泄河道生态水量达到多年平均天然流量的30%,以满足规划环评审查意见要求;同时,适当扩大生态放水管设计规模,使其能下泄30%生态流量;同步建设生态流量在线监测系统,实施实时监控。
3.地表水环境影响及拟采取的环保措施
施工期水污染源主要来自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其中,生产废水包括砂石加工系统废水、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机械保养站含油废水等。砂石料加工废水采用絮凝沉淀法进行处理;混凝土拌和废水采用“预沉+沉淀池”二级或三级沉淀处理工艺进行处理;机械保养含油废水采用小型隔油池处理,隧洞施工废水采用沉淀池收集、自然蒸发消耗的方法处理,各类生产废水处理达标后综合利用。临时生活区生活污水采用化粪池+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进行处理后用于绿化等综合利用,不外排,不会对河流水质产生不利影响。运行期工程管理区生活污水处理延用施工管理区成套污水处理设施,不再另设。
代尔昆代郭勒河无鱼类分布,也无农业灌溉等水温敏感对象,用水对象对水温无要求,水库下泄低温水通常集中在4~10月河道天然来水水温较高的月份,该时段为水库供水期,此时段供水量可达359.57万m3,且泄水建筑物放水管基本位于库底,通过放水管集中且大量放水,会造成库区水体形成明显垂直掺混,进而不会造成库区形成稳定水温分层。
4.地下水环境影响及拟采取的环保措施
工程库区不存在永久渗漏和侵没问题,导流兼泄洪冲沙洞喷锚支护并采用混凝土衬砌,降低了洞身渗漏,对工程建设区地下水的影响程度有限;本工程建设不改变下游河谷区域的地下水补径排关系,亦无新增污染源,工程蓄水可能对下马崖乡一带地下水补给存在潜在影响,经相关资料分析拟建工程汇水面积及蓄水量占该区域比例较小,工程建设运营对下游下马崖乡一带地下水的不利影响有限。提出相应保护措施:对下马崖泉水区泉水出露量进行长期观测,视跟踪监测评价结果,实施补救措施;运行期间,当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隧洞突水问题时,应尽可能的采取堵截措施,避免采用引流措施,以确保工程建设对地下水量的影响程度减至最小。
5.陆生生态影响及拟采取的环保措施
工程对陆生生态的影响主要为工程的永久、临时占地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生物量损失。工程区域主要以荒漠草原为主,属于最低生产力生态系统,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工程水库拦河坝及淹没将占用东天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保护红线区21.36hm2,工程为基础水利设施建设项目,运营期对河流水质影响很小,同时,本工程占地范围有限,在采取保证生态流量下泄、施工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施工结束及时采取植被恢复措施的基础上,不会降低生态红线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功能,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较小。陆生生态保护从避让、减缓、恢复、补偿等方面开展。施工期应明确施工范围,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建立生态破坏惩罚制度;避开野生动物觅食和休息时间爆破、严禁猎捕保护动物。工程建设过程中做好施工期防护,施工结束后及时对管理区和临时施工区扰动地表进行恢复、绿化,尽可能减缓工程建设对项目区植被的影响。
6.水生生态影响及环保措施
本项目建设对水生生态的影响主要在施工期,虽代尔昆代郭勒河不存在鱼类等重要水生生态保护目标,但河道存在部分浮游植物和少量底栖动物,若施工废污水直接入河,则会影响河流水质,将会对水生生物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但上述影响仅局限于施工期,在施工结束后将自动消失。运行期,水库调蓄改变了河道水文情势,可能改变水生生物的生境条件,对评价河段水生生态产生影响。工程采取的主要措施为加强施工期水生生态保护;水库运营期间,保证生态流量下泄,严禁超额引水;水库坝址断面设置生态流量监测系统,进行生态流量监测工作,做好各项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督管理工作。
7.土壤环境影响及拟采取的环保措施
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施工活动从根本上改变永久占地区地表覆盖物的类型和性质,改变土壤的结构和物理性质。工程区所处伊吾县属天山北坡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工程淹没、占地区无山地森林分布,植被以荒漠草原为主,不属于戈壁区,不涉及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工程建设不会产生区域荒漠化问题;工程建设水库淹没区域仍保持水土保持功能,工程枢纽占地面积有限,不会出现区域地表裸露及水土流失加剧的问题;工程建设不会产生永久渗漏和浸没问题,不会导致水库周边区域地下水水位显著抬升,也不会产生土壤盐渍化问题。提出以下环保措施:工程主要建筑物全部采取防渗结构或封闭管道输水;禁止超范围施工保护非占地区地表结皮、砾幕;严格限定施工范围,禁止施工人员进入非施工占地区域;加强废、污水管理,所有工程废污水及生活污水均须处理后回用,严禁乱排;施工结束后,结合水土保持措施,对施工临时占地区采取土地平整、覆土及植被恢复措施,严格执行批复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文件提出的植被恢复措施,为扰动区土壤的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8.大气主要环境影响及拟采取的环保措施
工程施工期环境空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施工作业面扬尘、粉尘和燃油废气等。采取环保措施为:合理规划施工工期;对施工区、施工道路定期洒水降尘,加强道路和设备机械维护保养;加强施工期间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对施工人员进行劳动保护;施工期间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执行建筑施工场地的相关规定。
9.声环境主要环境影响及拟采取的环保措施
施工噪声主要来源于各类施工机械设备运转,交通等产生的噪声。本工程施工噪声影响对象主要为现场施工人员。主要环保措施为:选用符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标准的施工机械,缩短设备使用时间;加强道路养护,施工车辆限速并设置标识;加强车辆维修养护及对施工工人进行防护。
10.固体废物影响及拟采取的环保措施
工程产生弃渣若随意堆放会造成水土流失,施工期、运行期生活垃圾处理不当会影响周边景观及环境,并威胁人群健康,危险废物乱堆乱弃将对土壤环境及地下水水质、河流水质产生不利影响。工程共布置2处弃渣场和3处临时利用料堆放场,可满足弃渣要求,对各弃渣场堆放的弃渣严格按照设计堆放并进行拦挡防护以免弃渣造成水土流失,并在弃渣过程中,做好覆盖措施,避免受到大风暴雨天气的影响。施工过程中,工程机械设备维修保养和清洗等过程产生的废机油、废润滑油及油污手套等危险废物,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的要求设置暂存场所,建立管理台账,委托资质单位转运处置。施工期、运营期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后运往当地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置。
11.环境风险影响及拟采取的环保措施
施工期环境风险主要来自施工期炸药、油料储运过程发生的事故、施工人员用火不当引发火灾风险及施工生产废水与生活污水排放入河造成河流水质污染的风险;运行期风险主要为水资源配置方案实施不到位导致对下游生态用水满足程度产生不利影响。提出以下风险防范措施:加强炸药、储油设施和消防设备的日常检查和管理;工程运营期间,建设单位应严格执行工程设计的生态流量下泄调度制度,运营期间不定期开展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以保证工程生态流量制度落到实处;建立生态流量在线监测系统,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